【过年系列】春节话“拜年”
作者:郑文芝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的话语向对方祝贺新年,卑幼者还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热情款待之,并给卑幼者以红包(压岁钱)以示喜庆。
“拜年”的历史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之风,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年节时云:“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元代欧阳玄的《渔家傲》一词则记述到:“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记载:“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载说:“正月元旦……夙兴盥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婣友投笺互拜,曰拜年也。”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则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清代阮大铖在《燕子笺·购幸》中则表述:“有心来拜年,端午也不迟。”
不过,旧时正月初一至初五,除回娘家的女儿外,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登门拜年,谓之“忌门”,妇女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拜年”的形式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最重要的是出了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不过,回娘家在时间上必须是正月初二,而且要携带至少四样礼物。进门后,要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等各行三个叩首礼,然后向家中长辈依次跪拜,随后与长辈拉拉家长,讲讲工作。午饭后可做些娱乐活动,但要在晚饭前离开。至于说其他亲戚,像七大姑八大姨之类,也要带上礼物走上一走,前去拜个年。若是节日期间来不及,节后抽时间也要上门拜访。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也需带些礼物,不宜空手而去。进得屋门,放下礼物后,应首先向其家中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作揖、说几句吉祥而已。如主人比自己年长,且辈份高于自己,则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携带礼物予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无论古今,任何一个家庭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事或不幸。每当这时,亲朋好友、同乡邻居等都会伸出手来帮上一把。一年到位头,凡一年来对人家欠人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节,在院里见面彼此抱拳说上几句“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一顺百顺”、“合家欢乐”之类的话足矣,即使到对方在屋里坐一会儿,也无甚多礼节。
不过,现在叩首、跪拜的拜年形式已经基本消失,仅在小孩向长辈拜年时还偶尔出现。
“拜年”的种类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则称之为“团拜”。
旧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很难登门遍访,因此除关系密切的长辈或年长者自己带上礼物前往拜年外,其余则采用名帖投贺。即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这种拜年卡片也称为“飞帖”、“名刺”等。有的家中无人,则会在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就记载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明代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清代史籍《燕台月令》中在记载北京年节时也有“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之说。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至于当时的一些大户人家,前来拜年者甚众,因而会特设“门簿”,登记上门拜年客人的姓名、住址及所携之礼,也登记投贺飞帖客人姓名,以便于日后加谢。门簿的首页一般多虚拟四位“亲到者”,以图吉利讨口彩: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记述:“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达让现在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传统的拜年方式,又兴起了短信拜年、微信拜年、鲜花快递拜年、视频拜年等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网络拜年等。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解晓东:一张美观的身份证照片靠什么拍成?
练红宁:“改名”改得出牛校来吗?
准岳母要求“无犯罪记录” 心锁需解
李强:别让高价“蟹问题”成为一种城市病
朱波:七旬婆婆再创业让“啃老族”脸红
曹灿辉:该化解捐出余款“无法可依”困境
《贡嘎日噢》:一部民族团结的经典之作
欧阳常乐:家藏十吨野味获刑,看点在哪里?
慕容婷婷:回家过年,你家我家都是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