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
作者:袁文良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6月9日,是农历五月初五,即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它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如今,“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联:独具匠心
在人们心目中,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家家户户于端午节之日都要食粽子,于是有人创作一则短联:“九子粽;五彩丝”。此联虽仅有六字,但反映了端午节的两大风俗。据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幅描述节令的对联:“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上联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下联则描述了民间立春以后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的确是兴趣盎然。
在民间,端午之日还有在门上悬艾草、插菖蒲的习俗,以辟邪攘毒。时至今日,流风遗韵,依然可闻。有文人对此以联概括:“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联语中形象地描绘地艾草在门上迎风招展、其状若旗的景象,反映出人们看待端午的观念。且数目对数目,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妥贴工稳。另有一联也反映了这一民俗:“保艾思君子;依蒲祝圣人”。该联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君子比作艾草,二是将圣人比作菖蒲。古时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邪祟流行,便插菖蒲、悬艾草来辟邪祛祟。同时,人们联想到君子以浩然正气影响百姓,圣人以自身美德保养万民,虽与艾草菖蒲辟邪作用不同,但在正身佑民方面是一致的,因而联语中由物及人,由小及大,蕴意颇为幽远。
据记载,擅长联对的明太祖朱元璋于一年端午节时赐宴群臣,正当众人推杯换盏之时,他出一则上联,让群臣来对。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联中的端门北的端和午门南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想对出下联确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开口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沈应的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得到太祖的赞赏。
另相传,古时有一陈姓才子,常与一李姓才子作对互娱。一年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姓陈的才子见湖水中的太阳倒影,开口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李姓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中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另说从前有一聪颖少年,才学过人。某年端午节前,该少年参加童子试,重阳节后又参加乡试,两次考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该联是一则集句隐字联: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的“夫人自称曰童子”,隐去了“童子”二字;下联的后半句则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君子不以言举人”,隐去了“举人”二字。这样,此联的寓意便跃然纸上,即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可谓是独具匠心。
食粽子:别有风味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国大夫屈原于投入汩罗江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每逢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对此有说明性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一位名叫欧回的长沙人夜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并以五彩线捆后投入江中,自然蛟龙也不去偷了。
“粽”字古时写作“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粽子有最早的文献记载:“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而把粽子称“角黍”的记载则可在北宋文字训诂学家丁度等人全修的《集韵》中发现:“糉,角黍也,或作粽。”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对此有更加明确的注释:“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而且对其做法有着进一步说明:“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加清楚地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称之为“角黍”或“粽”:“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至于说粽子的做法,古代文献中也有详尽记述,《食经》中就记载着一种“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食次》中则说:“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而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把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然后或蒸或煮,熟后而食之。
由于“粽子”与“中子”谐音,因而在我国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因此女儿出嫁时母亲便以粽子作为一件小礼物送给女儿,婆婆也亲手包上几枚粽子送给新进门的儿媳妇,以求早得贵子。为便于带,人们便把九枚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象征着多子多福。据说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清代诗人吴曼云也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我国幅员辽阔,在饮食习惯上各不相同,因而粽子也形成了南北风味。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应该算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的《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最大的粽子则是产于广西南宁的大肉粽,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而湖州的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这种豆沙香、润、细、滑。另外,北京粽子个头较大,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当然独特,故成为四川千古流传的名点小吃之一;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许多海内外朋友皆因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方知浙江嘉兴的地名。
粽子虽然说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食用粽子可不是中国的专利,国外有诸多国家也有食用粽子的习惯,只是在做法上有所不同。日本人在过节时所吃的粽子不是用糯米做的,而用粉碎的米粉做,粽子的形状与中国不同,普遍将粽子包成锤子形状;缅甸人也喜爱吃粽子,但和端午节没有什么联系,他们是用糯米为原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这样做成的粽子酥软、甜滋滋的,吃时香味扑鼻,令人回味无穷;越南人在端午节吃的是方形咸粽,这种粽子是用虾、瘦肉、鸭蛋黄、红豆做馅,颇具闽粤风味。还有一种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团,将椰丝、红豆或绿豆馅塞入粉团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新加坡人都很爱花,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送上几束花,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只有鸡蛋那么大小,展开绿叶後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而成的,色泽诱人,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马来西亚人所做的粽子则与广东一带的粽子有点相似,除了较常见的鲜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种外,还有豆沙和椰蓉等几种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在墨西哥,粽子被叫做“达玛尔”,所用的原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等做粽子的馅,用玉米或香蕉的叶子包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赛龙舟:盛况空前
端午节这天,我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除了食用粽子的风俗以外,还有一种十分盛行的水上体育运动——龙舟竞渡。这一民间习俗,相传是为了拯救溺水屈原。其实,早在屈原跳入汩罗江之前的西周穆王时期就出现了龙舟。由荀勖与和峤同著的《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载,当时的龙舟竞渡,是祭祀活动中一种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怀念,才渐渐地把龙舟竞渡运动集中于端午节前后的几天。这正如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那样:“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江,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初唐时,参加竞渡的龙舟都比较简单轻便,人称“飞凫”。但每有竞渡赛事,都会吸引众多的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到场欢呼呐喊,加油助威。每当这时,一些文人不免产生联翩浮想,为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现今读来,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唐朝时,被封为燕国公的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颂的诗作《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汊,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全诗动静结合,生动地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中唐诗人张建封则以《竞渡歌》为题详细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的全过程:“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刀。鼓声三五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瀚波飞万行,鼓声劈浪鸣千雪。鼓响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虹挂霓晕。前船抢水已夺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今到摧车折楫时。“诗人扬扬百字,生龙活现地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使自然景象的美好、竞渡魅力的无穷、争先气氛的热烈融为一体,读起来仿佛自己也是一名竞渡选手。
到了宋代,端午赛龙舟更加盛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金明池龙舟竞渡夺标的详细记载:皇帝和群臣坐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插在离大龙舟不远的水中,一名军校在大龙舟上挥舞令旗,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上摆出各种阵势,随后,待号令一发,这些小龙舟都敲锣打鼓地划向锦标,夺得锦标者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个夺标过程十分热烈,众多百姓立于两岸,摇旗呐喊,观阵助威。著名诗人陆游的《日舟重五》,就再现了当年赛龙舟的盛况:“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诗人边贡则在观看竞渡之时,当即写下了《午日观竞渡》一诗:“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字里行间即描绘了竞渡的热闹场面,又流露出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同时使热闹的场景跃然纸上,现在读起来也无疑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地画面,恨不得也会拍手为选手们呐喊加油。
明清代以来,龙舟竞渡活动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并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即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活动。据介绍,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而今,端午赛龙舟,已是民间的一项体育盛事。据悉,河南、浙江、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今年都将于端午前后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赛事,若有幸亲眼目睹,再阅读古代著名诗人词人留下的诗词佳作,其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一定会油然而生。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女生跳“短裙操”,“走光”是弊端
林鑫:小男孩进异性浴室应制定统一标准
李云勇:“骚扰”即侵权,岂能“没办法”?
曹灿辉:让未成年孩子开车“练胆”不可取
朱波:“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好!
郭喜林:不要逼快递小哥下跪
练红宁:暴力伤医如何才能避免?
赵杨:《欢乐颂》并非是一部职场厚黑学
文章火锅店内吸烟,坏在没有分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