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财经 > 列表

许谨谦:节日慰问要走秀更要走心

2017-01-14 15:39:37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诚然,各级“公仆”们到基层访贫问寒,送钱赠物,送去温暖,所到之处受众无不感恩戴德,这的确是一项值得充分肯定的善举。然而,如今“走访慰问...

  作者:许谨谦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不少机关单位都在陆续开展各类走访慰问活动,为对口联系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送去组织温暖和人文关怀,确保其过个好年、过个温暖年。事实上,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既是我们党群众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生动体现。

  诚然,各级“公仆”们到基层访贫问寒,送钱赠物,送去温暖,所到之处受众无不感恩戴德,这的确是一项值得充分肯定的善举。然而,如今“走访慰问”一词似乎成为了时兴的官方语言,专门用来打造领导干部的“亲民”形象。每到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总有上级领导在下级的陪同之下,前呼后拥地到贫困人群中进行慰问活动,送东西、听汇报、搞座谈、作指示。新闻记者摄影拍照,舆论媒体连篇累牍宣传报道,这似乎成为了上级领导干部的一个工作惯例。但是轰轰烈烈的“慰问”过后,这些贫困地区和家庭亦即复归寂静,很少再出现上级领导的身影。这些地方依旧破烂,这些家庭照旧贫困。这种应景式的慰问,如此应制式的走访,对于扶贫助困并无根本作用,对于转变干部作风也无实质意义,与其说是“访贫问寒”,倒不如说是“作秀宣传”。

  而且,曾有孤寡老人反映,每逢过节都会有地方领导探望慰问,并送来米面粮油,但是由于自己腿脚不便无法做饭,常常导致东西堆叠发霉,真是既浪费又尴尬。事实上,上述现象并非个例。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现实工作中,走访慰问确实有偏离本意的不良趋势,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表现为节日性“冷热不均”,节日期间走访慰问热热闹闹,困难群众家里人气高涨,平日里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有的表现为内容上“千篇一律”,发放慰问品搞“一刀切”,组织慰问活动程式化、模板化、套路化,不问群众需求,不讲按需供给;有的表现为内外的互不统一,常常是身到嘴到心不到、物真钱真情不真,把走访慰问当成苦差事和“表演秀”,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凡此种种,无不与走访慰问的初衷相背离,走访慰问的实际效果亦不甚理想。

  其实,解决民生疾苦,不是靠逢年过节的几次“慰问”就能奏效的;走好群众路线,也不是仅凭若干次“走访”就算深入了的。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也唯有沿着这条“道”走下去,走到群众中去,走到基层去,走到一线去,走到落后地区去,才能摸清群众关心的热点,了解群众议论的焦点,解决群众期盼的难点。譬如,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首先领导干部就要放下身段,与困难户“结亲联姻”,变节日慰问为日常来往,根据群众所盼所需所难,拟定帮扶计划,设定致富时限,出实招、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其次是勇于担当责任,对自己管辖的贫困地区实行脱贫攻坚,拟订年度脱贫目标,责任到人头,指标到项目。最后要严格考核奖惩,把扶贫工作当作领导干部年度和任期目标的重要指标,奖优惩劣,惟有如此,才是党心所向,民心所依。

更多

热门关键词:走访 走秀 节日 许谨谦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