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假冒检察官为什么能财色双收?
作者:林莹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诈骗、盗窃……扬州一名“N进宫”男子出狱后,竟又打上检察院的主意。他制作了一张子虚乌有的“扬州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胸牌,又伪造了工作证、名片等用于骗财骗色,随后因招摇撞骗罪获刑1年8个月。他在出狱后竟再次以“反贪局”的名义骗色。这次检察官们怒了,他们以“人民的名义”,在微信上实名曝光该男子。(4月13日 中国网)
现实生活中顶着官员或官员家属头衔到处招摇撞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前有“造假书记”王亚丽、北京三假官之一曹忠武,后有香港团伙假冒内地官员骗财2.6亿,现在又出现假冒检察官骗财骗色。其实这些骗子们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骗子总能得逞,总有人前赴后继地中招儿呢?其根源还是人们相信官员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利用人们这种对权力的迷信、攀附或畏惧等心理设置的骗局怎么不会得逞?
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权力社会,从老百姓到官员,都对权力顶礼膜拜。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权力被以一种绝对的形式赋予给政治统治者。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近四十年,但盘踞于人思想深处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殆尽。一方面崇尚特权的思维、攀附权力的思想仍然暗中滋生,另一方面“官本位”观念的根深蒂固,这才让假冒官员这一行径变得有利可图。
被骗者产生攀附权力的心理并对假冒官员的话深信不疑;假冒官员看中了现实中官员权力的发挥空间和种种利益;个别领导干部及其部分亲属私欲膨胀、以权谋私,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权力运行的不科学、不透明,相关监管督查的不完善、执行不力。
民众保持冷静理性,消除权力崇拜的心理,不轻信、不拜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当;假冒官员受到处罚,但对此类犯罪者应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去思考,既惩戒也要救治,防止类似的二次犯罪;现实中的官员们也应该强化自身党员干部的纪律与规矩意识,从而改进各类作风的问题;国家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更加科学严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唯有以权利结成牢固的底线,从根本上铲除特权思想,社会才能免受绝对权力的冲击。当真正的官员无法任意妄为时,假冒的官员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电视开机推广告,侵犯消费者选择权?
贾悦:“通过美女主播揽客”请别剑走偏锋
曾德凤: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贱
郭喜林:交警背八旬老人的“背影”不仅是美德
如何破解中国“空巢青年”达2000万的严峻局面
朱岩岩:贪官为什么用卫生纸包钱给女儿
校园体罚再曝光,能全怪老师吗
曲征:应拔下衡水中学“名校”的虚假外衣
郭喜林:向84岁爱心早餐奶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