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财经 > 列表

隔山:与其凡是要"痕迹"不如为民多作为

2018-08-17 10:51:12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不知从何时起,凡是留"痕迹"越来越成为基层工作乱象。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把"痕迹"当成履职尽责的表现。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所谓的"痕迹"印证...
  作者:隔山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痕迹"做得好,就是单位宝。领导拼命夸,上级提拔早。最笑检查组,被人当傻瓜。心知肚里明,装聋又作哑。这是基层工作中"以痕迹论政绩"的形象写照。近期,《半月谈》刊发《警惕!"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形式主义新变种》一文后,仅半月谈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近50万,留言上千条。(8月16日新华网)
  不知从何时起,凡是留"痕迹"越来越成为基层工作乱象。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把"痕迹"当成履职尽责的表现。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所谓的"痕迹"印证,哪怕是一常态性工作,如日常的一个学习培训、工作检查等等,又是文字报告又是拍照留存,不厌其烦地逐级报告,并且还规定上报材料既要电子档又要纸质鲜章。甚至在一些地方,有的基层干部为了迎合上级要求,无论工作大小事,都要制作成微信公众号广为转发,以获领导点赞为荣。更有甚者,一个小小的部门也把阶段性工作制作成专题片留存。
  其二是把"痕迹"当作"政绩"的体现。有的单位和部门,把"痕迹"作为考核基层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每到考核期,基层干部抱着一摞摞厚厚的各式表单和文字材料应考,而这些"痕迹"里面,到底取得了多大成效,为群众解决了多少真实的问题,根本无人去问津,而关注的焦点却是所谓"痕迹"的份量。一些地方还把"痕迹"美其名曰为"政绩"的印证。正如有媒体指出的一局级单位为应付检查,一个月仅纸张费就花了21万。有村干部瞄准了"痕迹"带来的市场,自购的复印机变成了"印钞机"。这些正是一些地方基层凡是讲"痕迹"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由于"痕迹"乱象的存在,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痕迹"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痕迹",凡是以数据说话,于是有的单位和部门,曲解大数据的应用和作用,把"大数据"活生生地变异成"数据大",凭借数据的大自认为工作既"充实"又"扎实",成为向上级邀功的"道具",而实际上就是"绣花枕头好看不中用",大量的数据却是一堆无用的"垃圾"。
  事实上,这种"凡事只求留痕"的倾向,在基层并不鲜见。究其原因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形式主义的思想顽疾根深蒂固,一边在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一边却又催生助长新的"痕迹"形式之风。同时,有的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牢,错误地把"痕迹"当作干部担当作为的政绩,错误地发挥了"痕迹"的导向作用。
  凡是要"痕迹",既浪费钱财,又耗损基层干部精力,其结果是干部喊"累",群众也不满意,完全是得不偿失。笔者认为,与其时时事事要"痕迹",还不如心里时时装着群众,事事服务于人民,在发展民生上真担当、真作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政绩。

更多

热门关键词:作风 为民 隔山 痕迹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