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消除“嘴炮”,信任沟通是一剂良药处方
作者:李欣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一则医生术后饮用葡萄糖解渴的视频引发热议。关于这瓶葡萄糖谁付钱的疑问一经提出,就在舆论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无独有偶,一条河南医生在救护车内吃香蕉的视频,引发部分网友质疑:"救护车上吃东西,还要不要救人了?"(11月18日 人民日报评论)
葡萄糖、一根香蕉在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它们是正常的能量来源,也是超负荷身体的“急救包”。网友不满医护工作者在急救车里和手术室里如此补充体力,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本身是正在兢兢业业的治疗和救护却因为许多人的偏见被误解和攻击,医护不该如此待遇。
“不知者无罪”的疑虑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夸大行为后果的网络攻击实不可取。部分网友对于医护喝葡萄糖、吃香蕉的行为不了解,提出反问是一件好事,追寻问题答案的过程可以带我们走近医护工作者忙碌的一天。而葡萄糖出自哪里的好奇、作秀式表演成为网络喷子的攻击武器,敲敲键盘引发舆论海啸,我们绝对不能中了看客的圈套。
正如一位医生所言:身体上的累是其次的,主要是心理上的压力,偶尔会有些“接受不了”。回到这两个事件中,医生连做两台手术,精神紧绷高强度工作八小时,中间不吃不喝;救护车当事医生上午10点出发,路上用了2个小时,现场抢救两个小时,为了不耽误后续的治疗工作才去买面包香蕉充饥。试问医生如果没有补充体力出现问题,最后影响的其实还是病人。
难道医生和护士不愿意安安稳稳的吃顿饭、喝口水?其实最近的两个事件被发酵的根本还是在于略显紧张的医护关系和沟通信任的缺位。这给予我们深深的反思,怎样才能杜绝出现类似让医护寒心的言论,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防微杜渐。首先是院方应及时澄清,说明医护此举的原因、提前预判事件发展及时引导舆论走向,为医护正名并维护形象。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不能只在手术成功后给予鲜花和掌声,更多时候这群可爱的人需要默默地支持和信任,追求真相并没有错,但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和捕风捉影。
我们的赞美固然是锦上添花,但对医护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彼此信任才是消除疑虑的良药处方。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马宁:高校更名为“职业”未必不可取
蒋威:“霸王条款”让滑雪游客身冷心寒
叶金福:保障“外卖食品安全”岂能靠“包装”
堂吉伟德:为大树买保险,让公共责任成色更足
丁家发:“高空抛物被判3年”属于咎由自取
河南某高校300多人冒名顶替上大学怎么办
廖卫芳:多方合力打击“网络虚假招聘”
姜姝娴:“诱导消费”无论真假,都不能让标签
杨洋:当华晨只剩“宝马”,不自主,便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