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福:破解限塑令“落实难”需有实招
作者:叶金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市民赵先生日前打本报热线电话反映,自2007年国家颁布“限塑令”已经过去15年,本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但日常生活中仍看到用塑料袋的习惯存续。连日来记者在菜市场、超市、快餐厅等实地调查走访,发现白色污染在一些菜市场中仍然不可避免,免费提供三无塑料袋的现象不少,落实“限塑令”仍任重道远。(2月27日《今晚报》)
“限塑令”在菜市场、超市、快餐厅等地“落实难”,这说明落实“限塑令”不是一件一朝一夕的简单事,而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因此,笔者以为,除了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外,更需有“实招”。
首先,需有“源头治理”理念。实行“限塑令”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得从“源头上”入手。既要严禁各地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又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纵容、姑息迁就。
其次,需纳入“信用体系”范畴。可考虑把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个人等相关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范畴,倒逼其遵规守法。
其三,需研发“可替代品”。对于用惯了塑料袋的广大市民而言,如果“一刀切”地全面“限塑”,肯定会“很不习惯”。这就需要尽快研发“可替代品”,鼓励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广大市民不受“限塑”的框定而影响日常生活。
当然,落实“限塑令”,还需广大市民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自觉做到不使用塑料袋,比如:采取提篮买菜、使用布袋购物等绿色、低碳的购物方式。
落实“限塑令”虽然是一件“难事”,但笔者相信,只要拿出治理“实招”,做到宣传到位、执行到位,并抓住“禁止生产”“纳入信用体系”和“研发替代品”这三大“关键抓手”,再辅以市民绿色、低碳的购物习惯和方式,限塑令“落实难“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破解。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网民数量上升是享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廖卫芳:别让“散装食品”游离在“监管之外”
醉酒恶意报警被拘,110岂容骚扰和挑衅!
殷建光:快递员堵锁背后是堵塞了心
黄跃成:让“椰城温度”成常态化暖流
毕明娜:交友不是交钱,看好钱袋很重要
于兴杰:管好“一把手”一刻不松手
魏雅琪:监督“一把手”须加一把劲
马宏宇:应届生做带货主播,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