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淇尹:别让“临”变成“零”
作者:罗淇尹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基层审批服务机构的普及,窗口办理事项的增多,不少办事大厅、政务服务中心等常通过聘用临时工作人员的方式,缓解人员紧缺压力。这些“临时工”中,有的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有的抱着“反正是临时工,不开心就不干了”的心态,面对办事群众时缺乏耐心。同时,部分基层窗口在遇到问题时,“临时工”的身份也成了“背锅侠”“挡箭牌”。(半月谈3月25日)
近年来,临时工现象并不罕见。为了平衡日益增多的基层事务与逐渐缩减的编制数之间的不均衡,许多单位将“临时工”作为缓解人员压力的方式大用特用,甚至于临时工人数比编制人数还要多,确有本末倒置嫌疑。设立“临时工”一岗是为了更好地补充队伍力量,却不料成为了某些矛盾风口的“背锅侠”“挡箭牌”.....种种矛盾都出在了“临”身上,不禁让人发出疑问,“临时工”政策到底是好是坏?
在笔者看来,问题不是出在政策本身,而是出在了监管上。有的单位对临聘人员管理甚是严格,招考、管理、福利等均有规可依,且不少地方也出台了临聘人员管理办法,致力解决这一群体的待遇问题,直接调动了临聘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大力营造了比学赶超、兢兢业业的工作氛围。有的单位则一招了之,缺乏管理,只交付一些机械性的工作,让临聘人员成为了“零提升、零福利、零管教”的三零人员。从另一层面来看,临聘人员又何尝不是干部队伍中的一员呢?一言一行关乎的是政府形象,牵扯的是干群关系。因为是“临”,所以是“零”,这一观念是亟需转变的。
破解“临时工”困境重在监管。一是加强选拔任用监管,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规范招考程序,透明考试过程,在任用上给予充分的尊重,才会提振其干事信心。二是加强运行管理监管,要坚持与在编人员同考核、同管理、同待遇,不让其多背锅,也不让其放任之,营造一视同仁、同追共赶的工作氛围。三是加强外部监管,建立健全临聘人员管理办法,对干得好的及时表扬嘉奖,干的不好予以处理、解聘,并同步拓宽临聘人员申诉通道,对举报线索给予高度重视,为临聘人员提供坚强强组织保障。
事实证明,临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比在编人员差,不少地方的英勇事迹、感人故事都来自于辅警、社工这一类临聘群体,因此,强化临聘人员获得感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多考虑临聘人员福利待遇,例如在公考中适当加分,在选拔中择优转编,大力提高临聘人员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临聘人员晋升机制,设立类似于行政体制内的大小岗位,鼓励人员积极干事,大力强化临聘人员身份认同感,让“临时工”成为不一样的“正式工”。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叶金福:多方发力铲除非法“代孕”土壤
周志宏:网店“代”祭扫 时令性骗局不能不防
维扬书生:代客扫墓不可取
郭喜林:“天宫第二课”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课
于兴杰:适老化社会还要不断前行
丁家发:仓鼠大闹飞机客舱,小漏洞凸显大隐患
刘丽娅:众志成城 让“疫”无返顾
丁家发:“居家隔离擅自外出被拘”一点也不冤
赵小兴:复盘,将错误变为经验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