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为啥亲戚们现在互不见面
作者:郭喜林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60岁以上的大多数人父母已经去世了。没了爹娘,一个家庭就像一颗大树没了根。父母去世了,以前经常来往的亲戚就越来越少了。而且,兄弟姊妹之间的来往也少了。
昨天,有朋友在微信群里问我,这究竟是问啥?
我想了想,亲戚之间互不见面,有多种因素,但主要是这些因素:一是求生存,时间有限制;二是已经淡忘了亲情;三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四是富有的怕穷亲戚找麻烦;五是穷亲戚也不想沾谁的光,各过各的日子,谁也不欠谁;六是怕花钱,走亲戚不能空手去;七是因为路途远;八是彼此没有可利用的利益关系,指望不上相互帮忙;九是长时间没来往,干脆就算了吧。有机会相互见面,也放弃了;十是独处惯了,就没有了人情味。请客吃饭和送礼,必须有回报。这也是隐情吧?
朋友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就业这么活,挣钱的方式很多,说不定哪个亲戚能帮忙呢?
能帮忙的就不会断亲,指望不上的亲戚,一刀两断最合算,免得将来有牵扯,找上门来不帮又要得罪人。请朋友吃饭喝酒,那是知根知底,只赚不赔。请亲戚喝酒吃饭,只赔不赚。现在的年轻人,首先要算清账,绝不做赔本的事。
归根到底的病根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嫌贫爱富。
尤其是城镇化,把农村人口掏空了。进城以后,本家和亲戚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了。彼此可能好几年都很难在街上见面,更不要说到家里串亲戚了。
可以说,现在的亲戚关系已经缩小到了儿女和孙子辈这两层了。如果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去世了,可能我们父母那一代以前的老亲戚就会彻底断绝亲戚关系。血缘关系的亲情在迅速被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所吞没,亲情将更加淡薄。因为眼下的年轻人都在积极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在独享自己的安乐生活,很少有人愿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只有用得着父母给自己看孩子和接送孩子上学的人,儿女们才会和父母在一起生活。
而且,由于某些年轻女性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已经导致其丈夫的父母不能与儿子在一起生活,只允许女方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生活;而且,这样的实际情况已经是大多数,而不是极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的三口之家亲戚往来范围也就只限于女方家庭。久而久之,男方家庭的亲戚就会长期被冷淡,并发生断裂现象。但是,这些社会问题并未引起社会学家的高度重视,更没有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应该说,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绝非个别现象。如何珍惜亲情,应当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只有大家自觉行动起来,才能让亲情回归到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正确轨道上,并带给大家更多的欢声笑语。
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靠大家的自觉行动,又要靠各级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而且,必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倡导良好的亲情社会关系,让亲情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我们只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被淡忘的亲情才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友爱,才能让每个家庭生活在其乐融融的社会大家庭当中。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周志宏:“一药房哄抬药价被罚30万元”的警示
周志宏:整治“网络视频曝光乱象”势在必行
叶金福:遏制“校园欺凌”亟须多方共治
精神病人高空扔刀照样“被拘役”是一堂普法课
哄抬药价被重罚:“借疫发财”必须露头就打
别让“关系考 人情考”,寒了干事创业者的心
周志宏:网上“挂人”不是你想挂就能挂的
用“冰镇拉拉裤”给孩子退烧 “民间偏方”要
曹灿辉:“减牌”还须不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