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安之:打破传统观念,让“外来户”变“自家人”
作者:鲍安之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作为组织力量在乡村社会中的直接嵌入,驻村第一书记兼具组织资源和乡村治理资源的双重优势。不过,在部分典型村的调研发现,第一书记作为村庄的外来者,在乡村熟人社会中履职,多少面临一些行动壁垒,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如何破解第一书记与乡村熟人社会之间的隔阂,实现乡村社会组织的升级再造,关乎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的实际成果。(2月6日京报网)
传统文化观念里,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尤其在广大农村,因宗族、血缘沿袭下来的“熟人文化”、“圈子文化”则突显得更加根深蒂固。在某些程度上,情感认知或多或少略带“亲疏有别”和“排外色彩”,认为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是“自家人”,上边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是“外来人”。
俗话说,“话好说、事难做,庄里工作最难做”更何况是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外来户”。“外来人”想要打入内部开展工作,大多数一开始接收到的都是质疑、不信任的眼光,“第一书记”驻村入户如果一味摆架子、”说空话“,不但会招群众反感,而且疏远与群众的距离。作为“第一书记”应当“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官话”、“套话”变成“土话”、“实话”,走到老百姓田间地头、坐到村民“热炕头”,多拉一拉、听一听群众的所盼所忧。用沾满泥土的脚去丈量自己的职责、用自身实绩来打通乡村社会中的、“熟人圈”、“人情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方方面面的振兴,没有群众参与是走不通的,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树牢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时评界评论)、到群众中去。这就需要要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解决人民群众提出的身边各项问题,只有实实在在把困难解决了,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也就起来了。
从一名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驻村第一书记”要“接地气”才能“有底气”,要“驻村”更要“住进”百姓心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村干部”,唯有如此才能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5块糖竟花466元,“明码标价”不能成“坑”
畸形论文需求不消失 疯狂论文骗子不消亡
橘子128元1个,天价水果别打上腐败的标签
河北重视民企发展有实招,栽下梧桐引得百鸟来
廖卫芳:网购过期食品“维权难”亟待社会共治
游德福:让更多“工匠”成为创新发展“领头羊
魏芳:“中考取消长跑”彰显健康至上
丁家发:“看电影自购3D眼镜”侵害消费者合法
童其君: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