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节地生态葬”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清明节即将到来,为倡导节地生态、绿色文明的殡葬新风尚,宣传生态节地的新型安葬方式,3月19日上午,成都市锦江区民政局联合金沙陵园举行了“生态礼葬·与爱随行”公益生态树葬仪式,集体免费安葬8位逝者。(3月21日《成都商报》)
众所周知,“节地生态葬”就是指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采用树葬、花葬、草坪葬,以及骨灰立体安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安葬骨灰的安葬方式。可以说,“节地生态葬”好处多多。
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总觉得百年之后怎么个“葬法”,有必要“讲究”一下。于是,有的人思想观念陈旧,还“迷恋”土葬;有的人认为火葬不好,一个完整的人被烧成了一把灰,死后连灵魂都给烧没了;有的人甚至还以为死后有必要圈上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土地建豪华墓地,等等。笔者以为,一个人死后,不管是土葬也好,火葬也好,甚至是海葬、天葬也好,都是思想观念的缘故。只要“想得开”,死后这是“葬”,那也是“葬”,其实都一样。但有一点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死人与活人争地”。试想,倘若人人死后都选择土葬,都要圈上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土地建大墓地,建豪华墓地,那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土地岂不是越来越少?这不就是“死人与活人争地”吗?
其实,在死后怎么个“葬法”方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地榜样。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逝世后就采取了骨灰撒入大海的方式,既节地,又环保,且有意义。伟人都能做到“节地生态葬”,难道我们普通人就做不到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死亡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死后“节地生态葬”,这无疑是一种观念进步和社会进步,值得点赞,值得推崇。
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积极参与到“节地生态葬”当中去,远离“土葬”,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这不仅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而且也是一种文明、积极、向上的“死亡观”。同时,这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积极倡导的文明、绿色“葬法”。
总之,一句话,“节地生态葬”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童其君:上市公司生产销售假药须治理
“捡垃圾换门票”是破解“垃圾围景”的妙招
李蓬国:管理人员怒斥员工,不只是人品问题
周志宏:小区公共空间岂能成“私人领地”
郭喜林:乡村振兴,山里娃需要体育“教练团”
郭喜林:春天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周志宏:“铁拳”就得砸在“七寸”上
叶金福:“家长被老师踢出群聊”谁之过?
丁家发:“未购物大骂游客”就该顶格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