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蕊:人才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下来”
作者:周蕊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中国人才吸引力城市谁最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梳理发现,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长沙。其中 京沪深居前三。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城市人才持续集聚,共有7座上榜,中部有武汉和长沙上榜,西部仅有成都榜上有名。(5月11日 光明网)
不难发现,我国人才吸引力强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流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个体选择,优秀人才选择在更为发达的地区发展,使自己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满足,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地区吸引力,打造独有的城市特色品牌,确保就业扶持和岗位保障等政策落地落实,才能让人才主动来、安心来。
各地区的引进政策层出不穷且各有亮点,但大多是为了将人才“招进来”,由于后续保障力度不足,少数地区的引进人才流失出走的情况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让人才能够“留下来”,可从以下三点作出改善:
关注引进人才的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空间是人才选择留在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情况中,出现过许多人才由于在后续的职业中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感到前途渺茫而离开城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些城市留住人才能力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多考虑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人才能够看到希望,只有让他们感到有奔头,他们才能够扎根工作,真正发挥效用。
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多元化需求不仅指人才本身吃穿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还有对于其父母、配偶及子女等亲属看病就医、求学念书等需求。要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安居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养老就医等方面提供个性化跟踪服务。同时,通过持续性跟踪了解人才在生活、工作与发展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注重改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引进人才最直观因素之一,城市的居住环境是否宜人,经济环境是否有较大发展空间,文化环境是否优秀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对于落脚发展城市的选择。从长远角度考虑,为持续留住或吸纳社会人才,应为大量人才创造和谐健康的城市居住环境。应重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精准定位城市人才需求,既要制定一系列人口政策、财政政策,又要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软、硬环境。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沈宏胜:山东数字建设有宽度、有厚度
赵常智:建设文化沧州,打造魅力狮城
维扬书生:给老师走廊“摆摊式”辅导点个赞
郭喜林:贪官被保安吓出一身冷汗有些夸张
黄跃成:法院错判“罕见”登报道歉 之后呢?
没收学生手机泡水盆,“野蛮式”防沉迷不可取
周志宏:“‘好意施惠’不担责”是一堂普法课
葛霞:读懂外婆“叮咛”里的“爱与期许”
李非燃:“非遗传承”之美与时代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