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胜:考古学专业怎么“热”了呢
作者:沈宏胜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考古学资料获取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考古工作将成倍增加,会对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人员有更大需求。考古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可期。
这是前不久《科技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见2023年6月21日星期三《科技日报》多地推动考古学专业建设,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
据报道介绍。在不久前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的浙江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浙江大学正式宣布成立考古学本科专业。计划今年将招收首批考古学本科学生,共15人。除此之外,在我国其他地方,如,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都专门设有考古学专业。考古专业由点到面拓展延伸。
那么我国的考古专业为什么会热起来了呢?细分一下不难理解。考古学是“致广大、极精微”的学科。即考古学科,是“致广大”,就是要借助高校人文学科力量,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结合所揭示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而“极精微”则要充分开展文理交叉,努力从考古学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古代社会信息,探赜索隐,丰富历史细节,活化历史场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正如习近平在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强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商朝以来,中华就有文字可考、可证。读过《封神榜演义》的小说或者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就知道中华文化的文字就开始记载和发展的。从甲骨文到篆刻再到隶书以及行书和正楷到如今的白话文。中华文化的文字独特而有魅力。
知道和了解中国的古代,我们就会知道中华文脉的来龙去脉,知道人类的进化是从蓝田元谋人开始的;学会考古,我就会做到,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做好考古工作,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学会考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中华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学会考古,就会懂得历史,知道中国有秦始皇的兵马俑、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学会考古,谁会知道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以及大汶口文化、半坡遗址等。
学会考古,我们就会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是一个胸怀宽广的民族,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发扬光大优良传统,学会考古,还能增加了创业和就业机会。考古学专业“热”了,造就出一大批人才,中华文化“香”迎来。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郭喜林: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可控是永恒主题
周志宏:别让缴费二维码沦为“拦路码”
要求村民拔门前玉米,乡村振兴岂容“形象工程
丁家发:删除乌龙“犯罪记录”何以这么难
魏芳:外卖员健康证造假“被重罚”是一记警钟
耿牧海 :建强堡垒 为奋进新征程提供组织保证
男子驾车将妻子碾压致死,可以不爱不能伤害
90后姑娘街边“摆摊”拥抱陌生人 做好事不是
邱昕悦:在“千万工程”经验中汲取“万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