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同车不同温”体现公共服务人性化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清凉的地铁站算得上是夏日“清流”,但有人怕热、有人怕冷,对于空调温度的取舍历来是一大难题。记者昨天从江苏省南通轨道集团了解到,地铁1号线推出“同车不同温”分区控温的方式,满足不同乘客的差异化需求。(9月6日《江海晚报》)
大凡乘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每到炎炎夏日之时,车厢内的温度就会被设定在26℃。这个温度既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也是国家标准温度。因而各地的地铁车厢里,26℃几乎成了一个“恒温”。
但大家也知道,人有老人和青年之分,也有强壮和羸弱之分,对于温度,各人有各人的适应度,也许青年人觉得车厢温度设定在26℃还是“太高了”,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却觉得26℃那是“太低了”。对于这样的“分歧”,地铁运营部门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既不管温度“太高”,也不管温度“太低”,干脆26℃“一设了之”。
此次,南通地铁1号线推行“同车不同温” 分区温控服务,对上线列车分别设置“强冷”和“弱冷”车厢,让“怕热的”和“怕冷的”乘客都有了自己想要的好去处,这无疑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其实,在地铁车厢内设置“冷暖车厢”,并非一件难事,只需借力一些简单的技术手段就能实现“同车不同温”,这既能满足不同乘客的差异化需求,又能凸显公共服务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种多赢。可以说,“同车不同温”也是精细化服务的一种体现。
“服务永远在路上。”期待各地各公共交通服务行业,不妨多多学学地铁部门实行“同车不同温”的好做法,多些人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理念,让广大乘客在感受“同车不同温”的清凉和舒适的同时,也让广大乘客的“心”感受到更多的清凉和舒适。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叶金福:遏制商品过度包装有“国标”更需有行
官员上衣被P掉LOGO,弄巧成拙教训深刻
游德福: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郭喜林:为啥上海管不了100分贝的卡拉OK
周志宏:爱心驿站不能一建了之
游德福:建好“零工市场”,激活就业大民生
丁家发:人性化执法是化解矛盾的一剂“良药”
叶金福:“先交付后还贷”的楼市新政值得期待
徐蕾:治“小油条”要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