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急救培训别忘了“农村”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昨天,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城南街道左邬村网格驿站内,红十字志愿者向村民传授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此举,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9月15日《江海晚报》)
眼下,在各地城市里,医护人员、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会经常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心肺复苏、骨折包扎、海姆立克法、使用AED等各种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培训,使得很多人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在紧急关头用得上,既能自救,又能他救。
但据了解,在各地农村里,这样的急救培训却很少见。其实,在农村里,由于很多村民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因而,一旦遇上心脏病、癫痫等突发疾病,或遭遇蛇咬、刀伤、摔伤等突发情况时,往往束手无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病人陷入危险境地。加之,很多农村离县城医院较远,往往等待救护车到达时,已错过最佳急救时间,有的甚至为时已晚,丧失了生命。可见,在农村开展急救培训已是势在必行。
但事实上,由于很多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些医院、红十字会往往不太愿意去农村开展急救培训,致使农村成了急救培训的“遗忘之地”。
因此,笔者以为,要让急救培训进农村成为一种新常态,还需“制度保障”。一方面,卫健部门、红十字会组织应积极承担起急救培训的主体责任,不妨把“急救培训进农村”列入年度培训计划当中,分批组织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急救培训,并把急救培训列入年度考核之中。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也应积极承担起急救培训的任务,既可定期组织村民到卫生院集中培训,又可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农村定时、定村开展急救培训。
当然,除了医院、红十字会组织之外,也可发挥退休医护人员的作用,不妨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实施“银铃计划”,成立一支专业的急救培训人员队伍,分期分批进乡入村,为村民提供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笔者相信,只要跟进“制度保障”,再辅以实施“银铃计划”,就一定能让“急救培训进农村”成为一种新常态,从而既能帮助村民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又能推广普及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让广大村民在紧急关头,也能实现既自救又他救的目的。
总之,一句话,急救培训别忘了“农村”。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翟云雪:品悟“三不”箴言的时代内涵
苗凤军:“北极鲶鱼”事件不予公开,想烂尾岂
韩飞:预制菜进校园 孩子们健康不能一“热”
曹灿辉:区别对待外卖骑手显示商场之“小”
郭喜林:大三男生打工挣钱带爷爷旅游品德高尚
游德福:让“数字引擎”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
游德福:让碧水蓝天谱写生态壮美华章
李博雯:带“土特产”“突出重围”
李永波:年轻干部要扣好“三个”人生之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