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晓:以“人才家底”,拼发展之兴
作者:张艳晓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青年,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一座城市集聚的有为青年越多,青年居住和奋斗的环境越好,这座城市的竞争力、创新力就越强。以“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发展理念,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实现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已成为深圳等现代化都市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门话题。(1月19日半月谈)
以“人才兴”引领“发展强”。对城市而言,青年代表着未来,人才是发展关键。不管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个“老一线”城市,还是杭州、武汉、成都、宁都这些个“新一线”城市,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厚积成势”的人才家底。
现代化的大都市无一不在努力地把潜在人才“挖”出来、把紧缺人才“引”进来、把更多人才“聚”拢来、把各方面人才“留”下来,从而来推动自己城市从“以城纳才”到“以才兴城”的发展蜕变。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发展之路,是一条高速且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只会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以“城市旺”带领“人才聚”。俗话说得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城市人才的吸引力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梧桐树”长得旺不旺,对于“凤凰”来与不来甚是关键。
新形势下各地为招贤纳士人才那可是“各显神通”。从落户优惠、购房补贴、租房补助到人才上岗服务、家属医疗、子女教育再到生活环境打造、文化氛围营造...各方面可谓是“贴心保姆”式服务,样样事无巨细、“精耕细作”,生怕“嘴边的鸭子飞走了”。
人才与城市发展是“互相成就”。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在如今全球化、科技化竞争激烈的今天,青年人才与城市的发展繁荣息息相关,如何有效推动青年人才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共生,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创新、稳健前行的关键因素。
让青年更有活力,让城市更有吸引力。城市要想方设法打造自己的“强磁场”从而达到激发“人才红利”的目标;青年人才要打造自身的“硬实力”从而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舞台”。所以说,人才发展与城市发展两者之间应需“双向奔赴”,方能实现互相成就、共生共荣。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廖卫芳:“保胎成堕胎”呼唤堵上“医疗漏洞”
赵阳:让文旅之“风”吹之有“向”
董议元: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熠熠生辉
殷建光:高质量奔腾鼓舞人心 腊八粥香催人奋
陈镜伊:“聊”民生方能暖民心
廖卫芳:企业推迟发放“年终奖”也是一种薪资
曹灿辉:让“趴桌午休收费”令行禁止
廖卫芳:春运营运车辆“全面体检”很有必要
殷建光:发展文旅需“疯更”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