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明:以文化之笔写好乡村振兴答卷
作者:陈建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而且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为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振兴的“反哺”作用。
以文化为乡村振兴汇聚民心。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人人参与,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生根发芽、产生实效。我们要充分挖掘乡村中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着力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打造出农村精神文化高地。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作用下将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脱离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当前许多乡村地区的产业缺乏地方特色,存在着同质化问题。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着手,深挖当地革命文化、礼仪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以文化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培养一支有活力、有知识、敢拼搏的乡村人才队伍日渐成为各地发展的“刚需”。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厚植人才培育沃土,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想为者鼓勇气,为能为者添底气,为敢为者增信心,不拘一格用人才、不遗余力育人才、想方设法留人才。运用好文化的力量,对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一条省时、高效、易行、实用的本土人才培养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绘就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的新画卷。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杨汇瑜:青年科技人才应敢于“当主角”
曹灿辉:烟花爆竹销售“上线”监管别“掉线”
艾才国:理性看待“春节式涨价”
张子道:干部考察任用民主、规范与创新三重奏
朱波: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赵莹:搭台唱戏听民声,用好网络阵地促治理
曹灿辉:别让压岁钱“压”垮老年人
于若欣:青年者,国之干将
朱波:激发生态环保“群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