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财经 > 列表

宁海华:从“麦收变迁”看乡村发展

2024-06-15 04:01:35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普及使麦收变得轻松了,回想过往,麦收时节是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忙的都要带饭去地里吃,现在农忙时节变得轻松多了。跟随“麦收变迁”,我们可以一起看看...

  作者: 宁海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麦浪随风翻滚荡漾,金黄成了大地的主色调;机器在田间穿梭,隆隆声成为天地的主旋律。从南到北,麦子依次成熟,收割、播种、灌溉,一个地区,短短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麦收。

  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普及使麦收变得轻松了,回想过往,麦收时节是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忙的都要带饭去地里吃,现在农忙时节变得轻松多了。跟随“麦收变迁”,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乡村的发展变化。

  麦子成为北方“C位”粮食。对于山东、河北农村来说,六七十年前,许多农户还不怎么种小麦,地里种的大部分是红薯,因为红薯产量高,那时候可能因为小麦品种以及农用井、化肥等还不完善,小麦基本没有产量,地里不种小麦,平时根本吃不上白面,过年过节吃饺子,基本上是奢侈中的奢侈了,当然也就谈不上麦收时节了。当时的谚语是,“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农民平时根本吃不上白面,过年过节吃饺子,基本上是奢侈中的奢侈。

  用镰刀手工收割小麦。后来,农业生产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小麦也开始大面积种植,六月中旬,天气干热,田间热腾腾的空气拨弄着麦浪,处处是铺天盖地的金黄。有多少人用镰刀割过小麦?那是种痛苦的滋味!天热无风汗流浃背,麦芒的刺时刻挑衅你,扎得浑身疼痒,割上一会背疼腰酸,一天下来嘴里鼻孔都是黑黑的,全是土。更重要的是还要抢收,白天顶着烈日收,晚上也要收,饭都是带到地里去吃。就怕赶上下雨,实在抢收不回,麦子在地里就会长芽,收成全没了。收割回来还要用机器打麦子,晒麦子,一步步下来,麦收时节真的是最累人的时候。

  扬鞭催马送粮忙。2006年以前,收回的麦子在充分晾干、装满口袋后,第一时间要去交公粮,赶上收成不好的年景,交完公粮农民剩下的麦子很少。新世纪后,国家“三农”政策实现重大转变,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略。让人振奋和鼓舞人心的是,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不用交公粮,曾经“扬鞭催马送粮忙”的场景不复存在。麦收时节,农民怀着愉快的心情收割、打麦、晾晒,金灿灿的小麦全部入了自家粮库,农民脸上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轻松应对麦收时节。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明显,麦收时节“机器”成了“主角”,隆隆的机器昼夜不停,麦收效率大大提高,一个村庄,一两天就可以收清完毕。让人更加振奋的是,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农业机械在像一体化系统化发展,收割机、拉麦机、播种机团队作业,前面收割机割麦子,后面跟着播种机种玉米,收割好的麦子直接拉走卖给淀粉厂,价钱也不低,省的拉回家,有的地方播种后灌溉、打药也是无人机参与,这样的发展时代的产物,也是农民的迫切需要。麦收时节的忙碌、劳累都成了过去式,三五成群、悠闲地坐在田间地头等机器成了新“景象”。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了,通过“麦收变迁”我看到了科技解放农民的双手,我看到了乡村的发展变化,我看到了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祖国在一天天变得强大。

更多

热门关键词:麦收 山东 宁海华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