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汇瑜:我在信访局看“枫桥经验”落地“三变”
作者:杨汇瑜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期,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国家信访局局长李文章在辽宁省调研和授课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按法律程序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的新要求。前年我有幸进入某县的信访局工作,在这里我看到了“枫桥经验”的落地“三变”,深切感受到了“枫桥经验”的魅力。
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发动群众,多方合力,推动矛盾化解。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而“枫桥经验”也告诉我们要发动和依靠群众。要做好信访工作,绝不是信访局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要结合多方力量,比如包案领导要亲自上手,责任单位要担当作为,相关村镇要做好配合,公安机关要维持秩序等。而在这多方力量中,“群众”是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
记得之前有一位中年大姐,是上访户中的“钉子户”。她把上访当成家常便饭,几乎每天都在上访或者上访的路上,其反映的问题数量也从最初的一个逐渐变成了几十个。这位上访户心理有些失衡,对家里的老人、孩子和丈夫全都不闻不问,让其家人很是头疼。为了解决她的问题,工作人员和其家人多次沟通,跟村干部交流,并走访其亲朋好友,努力寻找突破口。最终发现在上访户大姐心里有位邻家婶子很重要,她肯听这位婶子的话。工作人员通过大量工作,请其婶子帮忙劝说,最终让上访户大姐解开了思想疙瘩,回归了家庭,生活也步入了正轨。事情结束后,大姐和其家人十分感激工作人员的耐心工作。其实我们工作人员也很感激群众的热心帮助。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时候,发动和依靠群众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听民声、汇民智,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顺民意、解民忧。
变“群众上门”为“干部敲门”,主动出击,将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这几十年“枫桥经验”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新枫桥经验”,而“预防纠纷”则是信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常说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但如果仅仅坐等群众上门,那矛盾问题往往已经发酵。
在信访局工作期间,我发现信访局的接待室中每天都有一到两位县级领导在接访。除了每天定时接访外,县级领导还会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主动下访约访,走到百姓家中,坐上百姓炕头。这样面对面的唠家常,聊问题,群众心里放松,更容易表达诉求,讲明情况。而且,通过主动敲门,工作人员也更容易发现隐患苗头,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状况。
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应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在工作中敢想敢做,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练就过硬本领,铸就坚韧之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变“程序结案”为“事心双解”,用心用情,没了矛盾,暖了民心。
“枫桥经验”中提到“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但在现实工作中,我发现一些案件虽已息诉罢访,但可能会“回流”,而且会向上一级甚至更高级“流动”,不能“就地解决”。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案件息诉只是“程序性结案”,而不是“实质性化解”。要做到“矛盾不上交”,就要坚持“有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形成完全的闭合圈,划圆“最后一公里”,要用心用情,绝不能只想着“快刀斩乱麻”。
我们信访局有一例典型案例,上访人是一位母亲,因为家里孩子的问题,息诉罢访后又多次上访,思想陷入误区,最后闹得和丈夫离了婚。要想彻底化解,就必须把信访人从阴影里硬拽出来。我们决定“从琐碎小事入手,拉近距离,增强感情,信访问题非信访化解决”。我们先是在其闹离婚时尽力说和,说和不成则为其争取最大的合法利益。同时,结合教育局帮助其孩子办理了转学。考虑到信访人离婚后无收入,还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并且无房居住,我们对信访人进行帮扶就业,安排信访人在其孩子就读的学校从事宿管和保洁,为其安排了单独宿舍,并协助信访人办理了低保等。至此得到信访人理解支持,主动表示不再上访。
“做咱们信访工作的,就不应该睡踏实觉,每天都要如履薄冰。”在一次信访会议前,我们信访局局长说,问题一天没有解决,群众心里就装着事,不痛快,我们要时时刻刻把群众的问题装在心里,琢磨办法。
其实在工作中,不只是信访局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其他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学习“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主动上门,多措并举,用心用情,如此才能做好人民的公仆。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陈镜伊:基层“多面手” 面面俱到事事成
宁海华:你们勇敢的样子,真美!
维扬书生:提高契约精神,让“陪爬”有“景”
尚凡:给差评遭上门威胁,监督权岂容践踏
“喝弱碱性矿泉水能生儿子”是在收智商税
宁海华:“一路N方” 多重守护在路上
李璐:以党纪学习教育筑牢党性根基
宁海华:党纪学习教育须久久为功
王毓:基层减负小切口 制度规范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