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汇瑜:乡村振兴需要“扎进泥土中的高跟鞋”
作者:杨汇瑜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期,网络上一则关于男子因穿高跟鞋走红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男子是一名年轻的网络博主,本名程中坤,网名“名模坤”,家住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青吉村。在他的视频里,他常穿着高跟鞋和村里的老人一起自拍、闲聊、蹦迪、种地……网友们对他十分喜爱,听说他要被央媒采访,甚至主动为他写好了报道标题——“扎进泥土中的高跟鞋”“一双高跟鞋撑起了整个村的快乐与美好”。
程中坤的意外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是创新思维活,在村里,年轻小伙儿穿着惹眼的高跟鞋,各种“矫揉造作”,与村里老人互动,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二是抗压能力强,面对刚开始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谩骂,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坚持拍摄,用心剪辑,用真诚与坚持回应每一个质疑的声音。三是对待村民真,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村民们销售农产品,并且他是直接购买村民的橘子,自己处理所有售后问题,打消了村民疑虑,提高了村民收入。
程中坤的行为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名气和收入,更为整个青吉村带来了无限可能,当然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乡村振兴确实需要“扎进泥土中的高跟鞋”。
“扎进泥土中的高跟鞋”可以说是一种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乡村振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抗压能力、更需要真诚服务。而这些,需要更有朝气、更有活力的年轻人来实现。所以,乡村振兴需要像程中坤一样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愿意服务乡村的年轻人。他们的存在,就像那双“扎进泥土中的高跟鞋”,看似格格不入,实际却能扎根乡村,为乡村的发展带来希望与力量,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能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尤其是愿意扎根乡村的年轻人才,更是匮乏。因此,各级党组织应树立开放的人才观,主动打破地域、学历、身份、行业等限制,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广泛吸引各类年轻人才扎根乡村。同时,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成为回乡的情感纽带,引导年轻人才回乡反哺。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年轻人才看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与发展机遇,也能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感。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希望更多年轻人如程中坤一般,找到自己的“高跟鞋”,并将之深深扎进乡村的泥土里,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用心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龙晨悦:平板量具生产基地迎来管理新篇章
武艳君:党建领“绣”护绿城
王毓:让实干者轻装上阵
霍力伟:让“轻装上阵”成为干事创业的新常态
袁文良:“礼让斑马线”应“人车互让”
维扬书生:年薪80万招教师,热议背后的冷思考
王海燕:水润民生,水务发展谱写时代新篇
徐蕾:趣“考”无忧,让知识在快乐中传递
廖卫芳:“付费共享电梯”新模式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