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晓:“自我加压”?莫让减负打回“原形”
作者:张艳晓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年来,中央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减负措施落地生效、变化明显。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出现“自我加压”新现象,亟须引起重视。一边是上级部门为基层减负的要求和举措,另一边却是基层单位在工作要求范围外的“自我加压”,使得本该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被打回了“原形”,再次成了基层负担。(2月25日半月谈)
上级检查需要近三年甚至近五年的工作数据,拿不出来就是没有好好落实工作计划;一个会议需要留存会议图片、会议纪要、会议签到表、会议方案、领导讲话稿来证明会议真实开展了...不管是基层干部主动多建台账,还是增加工作“留痕”,目的都是“备一手”。基层干部比谁都想轻松上阵地来服务老百姓,可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与其说是“处处留痕”“自我加压”,倒不如说是没有安全感。
大家都知道“基层”作为党和政府的"神经末梢",直接决定了党中央决策落地效果和群众满意程度。可基层工作的难点、痛点、堵点却时时困扰着广大基层干部。基层“自我加压",迎合检查,以防问责“备一手”是重要原因,出于“自我保护”原则,不得已自我加负。如果干部整天“窝”在办公室应对报表、应付检查,哪来的时间和精力走访群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呢?基层干部不光要面对繁重事务工作,还要应对检查和追责。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仍是现状,而不是历史!
基层减负效果好不好,基层说好才算数。切莫“口号式”减负,避免出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确保减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减就要减到实处、减到基层干部“痛难点”上。只有进一步加大形式主义整治力度,让基层减负生效又生“根”,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安全感才会更强,“自我加压”的困境才能彻底消除。
基层干部要做顶天立地的那一根针,始终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精力投入到“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到“干成事”上。给基层减负就该“掷地有声”,就是要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无需“备一手”!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廖卫芳:“元宵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很有必要
李蓬国:探索的三重境界
刘苏怡:乡音振兴曲:产业兴 建设美 治理善
张艳晓:“自我加压”?莫让减负打回“原形”
艾才国:别让“12345”成为许愿池
杨汇瑜:乡村振兴需要“扎进泥土中的高跟鞋”
龙晨悦:平板量具生产基地迎来管理新篇章
武艳君:党建领“绣”护绿城
王毓:让实干者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