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勇:欲破“儿医荒”,功夫在“医”外
作者:李云勇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儿科“患多医少”,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厦门各大医院面临同样严峻的问题,目前厦门有338名儿科医生,每千名儿童仅配备0.44名。不过,这一困境有望得到解决。2月24日,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表态,将着力加强儿科人才的培养,到2020年,力争使儿科医师达到14万人以上,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师数达到0.6人以上。(2月25日《海西晨报》)
增加儿科医生就能破解“儿医荒”吗?至少面临四个问题:一者,要等4年以后,民众等不及啊。二者,就算培养了,这些儿科医生就一定愿意留在儿科吗?这是一个未知数。三者,医院的编制有限,儿科医生的增加速度或许赶不上病人的需求速度。四者,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这不是一个增加儿科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
看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的,必须两条腿走路,另觅良策。
要避免小病大医。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社会已经提出了别小病大医的要求,为什么就不能鼓励儿童患者别小病大医呢?为什么要蜂拥到“各大医院”看病呢?为什么要让小医院门庭冷落呢?其实,就近的小医院,小诊所或许完全可以治好普通的儿科患者。
要积极平衡资源。大医院综合力量强,确实让人放心。但是,都是一样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什么就不能相信小医院小诊所的医生呢?要采取措施综合平衡大小医院的医资力量,要让一些大医院医生去小医院坐诊,帮扶,从而有效化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要做好网络便民。要做的工作很多,如告诉民众别迷信打针吃药,有的病要相信孩子的抵抗力,两三天可以自动复原,我的孩子今年4岁,好几次发烧就是注意观察照顾,自动康复的。要组织一些名医在网上义务问诊,让民众少花冤枉钱。工作要做细做实。
大医院儿科力量不够,就加强大医院儿科力量,这是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的问题。仅仅用“堵”的方式,医生会用脚投票,远离压力大的儿科,家长会用脚投票,奔向大医院,估计永远破解不了“儿医荒”。欲破“儿医荒”, 功夫在“医”外,必须还要善用“疏”的方式,协调、平衡小医院小诊所的医疗资源,让一些儿童患者就近到小医院小诊所治疗,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破解“儿医荒”才可能迎刃而解。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托举孕妻和侄女的丈夫是中国好男人
【建言】让假新闻制造者付出代价
王传言:“天价救护车”的病不能止于“急救”
周晨希:官员赴宴后死亡,酒的错?
醉江南:“开学第一课”端出“文化道德餐”好
周军:拿反的话筒不足以佐证萨顶顶在假唱
李忠卿:“三好学生”石像何以遭到喷墨?
朱波:如何破解“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郭喜林:护士对男友注射死是人道主义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