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旭:谁弄丢了会场上的“烂笔头”?
作者:孟旭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看过一篇新闻报道,文中提到一个会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35岁以上干部坐在靠前排,且都在认认真真作会议记录,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全部靠后,且就像商量好的一样,“干瞪眼”,无一人做笔记。
整顿文山会海之后,参会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越来越不喜欢做笔记,绝大多数参会者习惯了做“甩手掌柜”,无论会议是长还是短,也无论会议重要与否,从不带纸笔,总是两手空空而来,如果会场上有现成的材料就拿一份,没有就空手而回。
作为一名“老同志”,过去接到开会通知,无论是本单位会议,还是系统大会,总会提前装好牛皮纸封面的工作笔记本,检查一下钢笔里墨水是否够用,在会议过程中,人人自觉作记录,领导的讲话声,沙沙的笔记声奏出美妙的和旋,与工作经历一起刻在岁月的痕迹里。可如今,会场上的“烂笔头”怎么就弄丢了呢?
现成材料代替了会议记录本。如今开会,为了提高效率,举办方一般都会提前把会议内容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参会干部只需要签个到,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就可以领一份下去;另一方面,很多会议学习文件时间多,领导在上面照本宣科,导致会议几乎没有做笔记的必要。久而久之,自觉作会议记录的习惯就被“耳朵听,眼睛看”的干脆取代了,养成了空手而来的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有现成的开会材料也好,还是“资源共享”也罢,笔者总以为会议记录不可少。会场上做笔记,是认真开会的最好表现形式,一些干部在会场上不作笔记,就会偷偷耍手机,打盹,会风不正;而有些会议,涉及到本单位,甚至人头工作,这必须要用笔记下来,网上搜不到,别人也无法给你“共享”。
“烂笔头”还是丢不得。当然,用“心”开会最重要,把会议内容熟记于心,把会议精神外化于行,这才是开会的最终目的。但,如果连会议内容都没有搞清楚,怎么传达会议精神,落实会议精神呢?所谓百密一疏,拿起“烂笔头”,专心听会,认真记录,有利于巩固会议内容,加深理解文件精神,形成良好的会风。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宋利:贪官这别致的藏钱法,可笑又可悲
苗凤军:卖药搞促销岂是以民利为重
曲征:小学生“叫板”人教社有哪些看点
白墨:环卫工休息室成摆设折射“病态”的管理
苗凤军:教室里打伞上课这责任岂能推向社会
关育兵:实力和机遇孕育了“网红”
侯文学:“报销腐败”须严加整治
杨宝:《孽债》桥段再现 何时唤起迟到的责任?
郭喜林:“土得掉渣”与“世界十佳”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