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镝:调研不是“要材料”
作者:王鸣镝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偶听一名基层办公室主任调侃:“今来任务本来就重,来调研的还特别多,问问题的多,解决问题的少,要材料的多,给建议的少,让人身心俱疲”。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我党的“传家宝”。然而,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在调研时满足于听汇报、看“盆景”、要材料,不仅浪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污染了奋斗精神,带偏了实干作风,给基层添堵增负,其危害不容小觑。
正所谓:“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事实上,向基层要材料,不仅要不来“真问题”,更会带来“坏导向”。有些干部认为“自己的肚皮痛自己最清楚”,向基层要材料,就是让基层自己梳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最为恰当。然而,部分基层干部怕暴露问题,怕被追责,选择报喜不报忧、对待问题避重就轻,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其材料中的“水份”可想而知,违背了调研的初衷。
形式主义害死人。调研层层“要材料”的歪风背后,有运动式调研的任务驱使,更有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的魅影,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的作风病“现了形”,是一封公开的“举报信”,直戳监管缺失锥心的痛。
治顽疾还需下猛药。根治层层“要材料”等形式主义调研,贵在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既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更要练就火眼金睛,既要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更要瞄准解决问题的目的,树立起真抓实干的风向标,亮剑形式主义调研,让形式主义的“戏精”没有舞台,只有“严惩”,才能才能让调研少些"花架子",多些"金点子"。
调研就要“实打实”,是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深入基层一线蹲点掌握“原生态”的民情;是不走寻常‘路线’,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以小见大、由点带面“解剖麻雀”;是不打招呼直奔基层,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瓷茶水”,在与群众交谈中直面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找到新的出路。而唯有以调研实效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才是调研的真谛所在。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王雪婷:党员干部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
严把“入口关”,落实从业禁止制度保护好孩子
郭喜林:不要刻意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周志宏:遏制婚俗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游德福:乡村人才获评“副教授”彰显才智利好
宝马MINI展台冲突不断,软骨病岂能总有后遗症
许华凌:为乡村振兴插上教育腾飞的“翅膀”
曹灿辉:“大胃王”直播,别靠浪费创造“流量
郭喜林:童话大王商标维权失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