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夫:治理“白色污染”需有更多“实招”
作者:井夫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世界环境日临近,今年的主题为“减塑捡塑”,塑料污染受到关注。近年来,海口通过源头治理塑料制品流通、推动塑料替代品产业发展等举措,持续发力做好禁塑工作。关注白色污染,人人参与到“减塑捡塑”行动中,让绿色环保理念根植在人们心中,才能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蔚蓝星球”。(5月26日《海口日报》)
自2008年6月我国施行“限塑令”以来,已整整15年了。这期间,一些地方甚至还把“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但反观目前,不但没有“见成效”,反而成了“一纸空令”。在商场、农贸市场等商业场所,包括快递、外卖等行业,塑料袋的使用量倒是不减反增。尤其在商场里,塑料袋由原先免费赠送改为有偿使用后,不但提高了商场的经济收入,而且也使塑料袋使用“合法化”“市场化”。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曾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并明确了禁塑、限塑期限,包括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也在其中。2021年,国家再次出台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令人欣喜,令人期待。但笔者以为,治理“白色污染”,仅有“禁塑令”和“时间表”还远远不够,还需有更多“应对实招”。
首先,需有“源头治理”理念。治理“白色污染”固然需要“禁塑令”,也需要“时间表”,但关键还在于落实,这就需要从源头入手。要严禁各地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纵容。
其次,需纳入“信用体系”。可考虑把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个人等相关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其三,需跟进“可替代品”。对于用惯了塑料袋的广大市民而言,如果一下子“一刀切”地全面“禁塑”,肯定会很不习惯。这就需要尽快研发“可替代品”,鼓励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广大市民不受全面“禁塑”的框定而影响日常生活。
当然,治理“白色污染”还需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广大市民应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自觉做到不使用塑料袋,比如:采取提篮买菜、使用布袋购物等绿色、低碳的购物方式。
笔者相信,只要抓住“禁止生产”“纳入信用体系”和“研发替代品”这三大“应对实招”,再辅以市民绿色、低碳的购物习惯和方式,治理“白色污染”才能见成效。否则,“限塑令”“禁塑令”依然还会是“一纸空令”。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防校外培训“钱课两空”别让家长“单打独斗”
谢宝旺:用心用情做好惠企便民“大文章”
叶金福:“斗气别车”必须严惩重处
郭喜林:“雷锋超市”是聊城人的幸福之家
苗凤军:遵化矿坑需要填,监管的坑更要填
周志宏:明星“作业”别任性照抄
许卫兵:业绩不达标为由辞员工,别逾越法律边
维扬书生:防校外培训野蛮生长,更要警惕有偿
韦其江:《回响》评分不高,但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