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昱洁:拒绝“演出式”调研
作者:赵昱洁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为了接待省里下来的调研团,村里从一个多月前就忙活开了。”“调研团大概有20人,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不下基层实地走访,反而向基层索要大量材料,仅一个单位提供的材料就装了好几箱。”近日,人民日报揭示了调研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现象的曝光,再次提醒我们务必切实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确保调研的真实性和群众的满意度。
提前安排好的行走线路、参观点位、介绍重点;精心打扫过的必经道路;抓紧粉刷过的沿线房屋和院墙;突击培训过的人民群众……不知道的还以为要举行什么大型演出,正提前彩排呢?下来调研本来是去解决问题的,问题还不知道是什么呢,反而先给基层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困难。大部分基层人员放下手头繁琐的工作,都奔波于去应对这些所谓的“调研”,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工作时间,多余的陪同人员和繁琐的仪式安排导致调研成本不断攀升,也对财政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破坏了正常的公务社交关系。这种不真正深入了解问题,简单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心不在此的调研,不调也罢。更不用提那些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只会向基层部门要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材料,过度“留痕”,就当做调研了,简直可笑。
这让我想起来了赵本山先生主演的一部反腐题材的黑色幽默喜剧电影《来的都是客》,1990年上映,极大的讽刺了公务社交关系不正常下的丑态。当时,赵本山先生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年轻,现在已步入老年,这些问题反而演变成了沉疴顽疾,令人唏嘘。不知道这些领导干部还记不记得,2014年9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建立并实施的安全生产暗查暗访制度“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在当时已经衍生为一种通用的工作方法,而现在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背离了“四不两直”,也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形式主义让调研过程变得僵化和机械,难以真实了解基层的情况和问题,从而影响了调研的成效,也让一些基层群众对调研产生怀疑,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有演员是因为有观众,观众不看你的表演,批判你的表演,演出自然也就没有了。其实也就是搞形式主义有甜头,如果没有甜头甚至都是苦头,这类问题就会变少。在调研中,大部分形式主义可能都是为了应付上级,上级以及监督部门就是最多的观众群体,所以从上到下都要重视起来。上级领导看有没有调研不能简单敷衍,要对调研成果进行检查,看怎么调研的,调研出了什么问题,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监督部门要用好自己的职责,在调查研究上制定专门方案,从开展调研到深化研究、督查回访,都要有详细具体的指标要求,对于那些只做表面工夫的领导干部要严格处理。最根本的还是真正去调研的那些领导干部,要明确调研的本质,把调研当作了解基层、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非简单的政绩考核工具。精选调研团队成员,合理安排行程,紧紧围绕基层的急难愁盼问题,注重解决实际困扰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好的成绩不是走马观花调出来的,而是老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呈现出来的是,是口袋里的钱呈现出来的,是大家的美好生活折射出来的。要想掌握真实的信息,一手的资料,应该是常态化的,私下去调研。一窝蜂,大张旗鼓的“演出式”调研是万万不可的。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维扬书生:治理“暴走团”扰民问题须多管齐下
共同把关杜绝“教材心肺复苏内容有误”的出现
丁家发:对月饼强制“瘦身”也是杜绝浪费
叶金福:为螃蟹不再“五花大绑”叫好
周志宏:“暴走团”不能沦为“路霸”
井夫:让“小份菜”成为外卖行业的一道“必备
郭喜林:有感于聊城538条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29.9元的“钻戒”卖超10万单,爱或许不值一文
丁琪:浅谈文化建设的“修内功”与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