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君:三点发力持续推动基层减负
作者:武艳君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要持之以恒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帮助基层干部摆脱束缚、高效工作、实干担当,为基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拆掉形式主义“花架子”,让“指尖留痕”回归“脚下沾泥”。 2025年春晚小品《花架子》,真实反映了基层存在的形式主义。当工作重心从解决问题转向应付检查,政策善意必然在层层加码中变形。基层不需要“花架子”,需要的是拆掉“表演台”。减负就是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枷锁中抽身,把时间和精力还给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上级不再把“留痕”当“落实”,用“台账厚度”衡量工作力度,基层才敢抛开“免责套路”真抓实干。要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把“考场”从办公室搬到基层一线,把考核指标从“开会次数”转向“群众口碑”,基层干部自会把精力从“微信群秒回”转到“俯身抓落实”。
厘清疏通权责“交叉结”,让“九龙治水”变为“一网统管”。减负关键在于厘清权责、优化工作流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如果“线头”乱缠,基层势必要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唯有从制度设计、技术赋能等多维度切入,才能有效破解“责任甩锅”“多头管理”等顽疾。要建立清晰的权责清单,从制度层面明确出每一级政府、每一个部门的“责任田”,让基层干部能分清“该干什么”“不该揽什么”,杜绝职责不清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要优化工作流程,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事项,制定标准化、一体化工作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网上办事等便捷举措,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促进基层工作高效运转。
注入容错纠错“强心剂”,让“疲于应付”化作“聚力实干”。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迫切需要更多“想干事、敢干事、能成事”的干部攻坚克难。想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真抓实干,就要给他们吃下“定心丸”,最大限度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让他们轻装上阵、放手干事。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担当作为保驾护航,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中出现的失误,让干部放下“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思想包袱,大胆尝试、积极作为。容错不是给纪律“松绑”,而是为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干部营造宽松环境,要坚持将“容错”“纠错”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可容”与“不可容”的界限标准,实现容错与纪律约束有机统一。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蓬国:探索的三重境界
刘苏怡:乡音振兴曲:产业兴 建设美 治理善
张艳晓:自我加压”?莫让减负打回“原形”
艾才国:别让“12345”成为许愿池
杨汇瑜:乡村振兴需要“扎进泥土中的高跟鞋”
龙晨悦:平板量具生产基地迎来管理新篇章
武艳君:党建领“绣”护绿城
王毓:让实干者轻装上阵
霍力伟:让“轻装上阵”成为干事创业的新常态